《獨裁者的廚師》一書從食物看極權統治的荒謬與殘酷。如何從獨裁者的廚師身上,看到威權統治的陰影?本書作者訪問了5位獨裁者的御廚,透過廚師的視角,我們可以看到獨裁者私底下的一面,也能了解他們如何利用食物來控制他人。
文章目錄
- 5位獨裁者御廚的秘密:他們如何餵養權力?
- 台灣人的特殊共鳴:活在中國威脅下的民主社會
- 廚師的獨特視角,近距離觀察獨裁者的言行舉止
- 閱讀後印象深刻的心得:極權統治下的飢餓
- 我推薦《獨裁者的廚師》這本書嗎?
5位獨裁者御廚的秘密:他們如何餵養權力?
《獨裁者的廚師》是一本由波蘭記者維特多.沙博爾夫斯基(Witold Szabłowski)所著的書。作者費時 4 年.橫跨 4 大洲.訪問了 5 位為獨裁者服務的廚師,從他們的視角出發,描繪這些極權統治者的日常生活與內心世界,看見 20 世紀獨裁歷史的縮影。
書摘:
伊拉克獨裁者海珊屠殺庫德人後能否安穩吃飯?烏干達惡魔總統阿敏真的會吃人肉嗎?波布如何一邊大啖木瓜沙拉,一邊用飢餓控制柬埔寨?阿爾巴尼亞革命家霍查,革命革到廚師頭上,還要如何繼續幫他煮飯?卡斯楚把美國逼到核戰邊緣,卻喝著可口可樂發起共產古巴的飲食新革命?
獨裁者吃什麼?飲食是否反映獨裁者的為人?更重要的是,什麼樣的人會去餵養獨裁者?當飲食與權力相結合,飽餐一頓是否能改變歷史與個人的命運?
如果獨裁者最愛的滋味,廚師最知道,那有沒有可能,這些掌廚人不只是餵養獨裁者,還窺見了獨裁掌控人心的祕密?
台灣人的特殊共鳴:活在中國威脅下的民主社會
作為台灣人,我對這本書有特殊的共鳴。
從歷史來看,台灣曾經歷過白色恐怖、戒嚴等威權統治時期,人民在恐懼的陰影下生活,與書中描述的獨裁政權下的情景有許多相似之處。
對於沒經歷過白色恐怖的八年級生,我想到是台灣的「好」鄰居。中國作為一個威權主義國家,一直對台灣虎視眈眈,我們的生活在看似自由的民主社會中,卻也籠罩在中國的威脅之下。明明是這個麽一個極具存在感的鄰居,我對中國卻不是很了解,他們的資訊不公開透明,網路上雖然很多資訊,但真真假假不知道該信什麼。
但透過這本書,也許可以一窺極權者的想法,找到極權統治下的共通點?我抱持者能透過閱讀《獨裁者的廚師》,一窺極權統治者的內心世界的想法,翻開了這本書。
廚師的獨特視角,近距離觀察獨裁者的言行舉止
為什麼要從廚師的角度去看獨裁者?我認為除了作者人背景的影響(作者曾當過廚師),還有以下幾個原因:
- 廚師是獨裁者日常生活的重要參與者,他們有機會近距離觀察獨裁者的言行舉止。
- 廚師的工作與政治無關,他們對獨裁者的評價往往更加客觀。
- 廚師的故事可以為我們提供一個獨特的視角,讓我們看到獨裁者私下的一面。
獨裁者可以一天不殺人,但不能一天不吃飯。恐懼跟權力,是餵養獨裁者的佳餚,廚師們最暸解如何滿足這些獨裁者的胃口。
如果說「人如其食」,殘暴是人命如草菅的掌權者真的都吃人肉飲人血嗎?其實不然,美食總是會跟連結家鄉、母親、美好的回憶連結,獨裁者的殘忍,只是對別人的不幸視而不見。
廚師用美食餵養獨裁者,但獨裁者是用恐懼餵養他的人民(廚師)
廚師們並沒有因為離掌權者特別近而過得更好,「伴君如伴虎」,他們在恐懼中工作。
閱讀後印象深刻的心得:極權統治下的飢餓
書中讓我印象深刻的內容,包括:
- 食物是權力的象徵,也是控制人民的手段。1944年開始霍查就開始極權統治,執政期間約有 6 萬人遭射殺,人民沒飯吃,但只要當眾說出「沒肉了」,下場就是勞改營。
- 在蘇聯解體、財源枯竭的非常時期,哈瓦那流傳一則笑話:動物園「請勿餵食」的告示牌變成「請問盜竊動物飼料」
- 另一則笑話:古巴革命的三大成就——醫療、教育和體育;三大敗筆——早餐、午餐和晚餐
- 這時期有 5 萬古巴人喪失視力
- 廚師常常要跟獨裁者的妻子「爭寵」,或取代「母親」的地位
- 奧博特的廚師處了要讓總統的胃折服,還要跟他的老婆鬥智鬥勇,因為他老婆認為煮飯是妻子的義務,且對於總統與廚師的感情深厚感到嫉妒
- 霍查的廚師為了讓自己「無可替代」,以此保住自己的命。他找到了霍查記憶中「母親的味道」,讓他在霍查心中佔了一席之地,所以他活下來了
- 霍查有糖尿病,廚師必須在有限的卡路里,準備一頓足夠讓 196cm 高的成年男性能量、營養充足的飯,廚師還得時時觀察霍查的心情,用一桌好菜挽救霍查的壞心情,例如:準備家鄉菜、糖尿病可吃的甜點(廚師說:天曉得我靠這個方法救了多少人命?!)
- 獨裁者對你的好,絕對不是毫無代價的。烏干達的阿敏對廚師很大方,薪水翻數倍,還送豪車、送女人,但也是這些「妻子」讓廚師離不開阿敏的經濟支援。
這些都是作者透過與廚師,記錄下的故事,這並不是簡單的事,這些廚師都是在獨裁者手下工作的「倖存者」,面善與討喜是他們的武器,懂的該說什麼、不說什麼也是深埋在他們心中的鐵律。
書的最後有提到,廚師的訪談內容可能會與歷史相悖,但作者選擇尊重和信任,因為廚師們有權按照自己的記憶(或是有意識地選擇)來講述自己的生平,也有權選擇自己被世人記得的面貌,所以當廚師肯定他們所說的是真的,作者就會當事實看待。
我推薦《獨裁者的廚師》這本書嗎?
我極少閱讀近代史相關的內容,對古巴、海珊等極權政權歷史一知半解,對飲食文化也是興致不大,但就是這樣一本,寫著這些不熟悉歷史的廚師的故事,卻引起我的興趣。
可能是台灣與共產的歷史淵源,和波蘭有相似的經歷,有共同的陰影,讓文字也有共鳴。即使我的年紀未曾經歷過白色恐怖,只有透過課本了解過,但卻深受處在那個年代的爸媽淺移默化。
小時候被交代:「不要在公共場所講政治」,長大後有了投票權,也不敢大聲議論自己的政治立場,雙方都只敢小心試探……,我想這些種種,都是讓我買下這本書的原因。
但可能是因為對歷史不熟悉的緣故,再加上書中的不斷穿插作者與廚師的視角,有時是廚師以第一人稱敘事,有時是作者訪談的過程,又或者歷史文獻,導致我常常抓不到故事和歷史的脈絡,讀的有點吃力,因為我很後來才發現右下角的圖案暗藏玄機——只要出現刀叉就是廚師的視角。
建議大家可以把這本書當歷史小故事閱讀。作者是一位波蘭記者,曾經當過廚師,他對歷史的熱情,以及對人性的深刻洞察,都讓我感到欽佩。